|
|
作者:匿名 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2010年9月27日 修改:2010年10月19日 所屬分類:新聞中心 訪問統計:3778
外資借完整大米產業鏈沖擊相關民營企業,控制了相當的市場份額。
外資以產業鏈優勢爭購中國小麥、大米固然可慮,但對中國糧企而言,師其長技、打造自己的產業鏈顯然是更積極的做法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金微 (微博)、黃和遜、郭遠明發自北京、南昌 在江西撫州農村,一望無際的稻田泛著金黃,一些農民正揮鐮收割。
“稻米還沒成熟,就有人來定糧,確實少見。”對臨川區東館鎮農民來說,源源不斷到鎮上來的購糧者讓他們喜上眉梢,村民們對今年晚稻賣個好價錢充滿信心。
外資高價介入
有贛撫糧倉之稱的撫州,每年產糧50億斤,向國家提供商品糧20億斤以上,這在產糧大省江西位列前茅。撫州市糧食局預計今年產中晚稻糧30億斤左右,商品糧15億到18億斤。
撫州糧食市場往往是江西省糧市的一個風向標。經歷了今年早稻的“搶購忙”,撫州農民紛紛開出了比往年高出十幾元甚至幾十元的心理價,不少農民在采訪中表示“少于100元就不賣”。
而在江西新干海珠米業董事長鄧庫皮看來,今年的開秤價可能會比農民100元的預期更高,因為晚稻歷來供不應求,“今年早稻開秤是105,估計晚稻不會少于110。”
往年的秋糧市場上,國企六成,民企四成,皆大歡喜。但今年形勢大變,國際糧食巨頭益海嘉里強勢參戰。
江西糧食加工龍頭企業金佳谷物在贛中地區的負責人閔武林說,益海嘉里已經在江西建了一個日加工大米600噸的大米加工廠,遠期要達到1200噸大米的能力,并將主要的目標定在了中晚稻的收購上,“由于國外糧食主要爭奪晚稻,晚稻的收購戰將更加慘烈”。
在收糧大戰中,無論是哪一路的買家,拼的都是價格。但外資的價格戰,不僅打懵了糧企,就連當地農民也覺得不可思議:“他們高價收購糧食,如果一般收購價是96元,外資就出98、99元,說有多少要多少。”
今年早稻收購時,撫州金溪縣國有糧食購銷公司和中央儲備糧金溪直屬庫還沒有入市收購的情況下,位于這個縣的外資糧商益海嘉里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早在8月1日就率先掛牌收購早稻,每百斤出價98元,既高于今年國家制定的每百斤93元的最低收購價,也高出去年同期江西早稻收購價,還高于目前早稻的平均收購價。益海嘉里去年6月才入駐撫州市金溪縣,這一役讓它在撫州威名大振。
在今年早稻收購中,國儲收購和市場收購已經平分秋色。江西省糧食局8月15日的收購量統計顯示,全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量是5.8億斤,其他購銷企業是4億斤。
和此前北方小麥收購形勢相同,外資糧食企業大多開秤早、出價高,收購較為活躍。在搶糧大戰中,國儲糧食企業的弊端進一步暴露。江西撫州市糧食局副局長張紹義說,糧食企業特別是國有糧食企業執行國家政策穩定糧價,認為早稻價格過高不愿收。
據此,中儲糧金溪直屬庫主任饒勝平認為,面對實力雄厚、嗅覺靈敏的外資糧商,國有糧食企業和其他民營加工企業或將生存艱難。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認為,參與的糧食企業增多,其背后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團,他們會放出各種聲音,混亂的聲音將增加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
中小加工企業面臨倒閉
目前,撫州市有糧食加工許可證的糧食加工企業有213家,年加工量能力有五六十億斤。加工能力已經超過了糧食產量,很多企業面臨無米加工的境地。
私營糧食加工企業主張小英說,現在工廠每斤優質早稻加工成大米有3.7分錢利潤,但普通大米則要虧損0.3分錢,“糧價太高,只有停工”。
我國米、面、食用油三大糧油市場中,只剩下大米加工市場還是處于零散的競爭狀態。但今年以來,江西市場的外資糧食巨頭益海嘉里、國有企業的中糧和中儲糧,以及一些農業龍頭企業都紛紛上大米加工項目。
“小工廠往往競爭不過大企業,原因在于控制糧源的資金不足、規模不大。掌握糧源比市場開拓更為重要,”閔武林說,與其他糧食品種的技術、加工成本、產品質量洗牌不同,“大米洗牌就是拿糧源洗牌,沒有原料加工企業就要關門。”
有專家稱,整個江西現有超過2000家的大米加工企業,大部分將倒閉或停產。撫州市糧食局副局長張紹義也認為,外資企業無論設備、管理、資金都十分雄厚,這些中小企業如不改進的話將面臨淘汰……
不過,外資設定的對手并不是中小企業。例如,為了與國內大型糧食企業競爭,益海嘉里采取盯防戰術,基本上是中糧米業在哪建糧食加工廠,益海嘉里就會隨之跟進。
或成糧食安全隱患
在米市掀起風浪前,外資早已進入小麥等糧食收購領域。
今年的小麥收購,國際四大糧商中的法國路易達孚、新加坡豐益國際旗下的益海嘉里等一些外資企業相繼加入,外資此舉被業內解讀為“掌握國內食用油話語權之后的新一輪跑馬圈地”。
在不少人看來,目前多元化收購主體以及外資進入中國糧食的購銷環節,短期內能夠看到的好處是糧價上漲讓農民得利。
不過,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認為,這是國家收儲系統出了問題,“國家本來應該高價從農民手中收糧,引進外資是用一個錯誤糾正另一個錯誤……糧源就應該掌握在國家手里,壟斷地位不能打破。不能意識形態化搞改革,不是國退民進就一定對,國該進的一定要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翔說,外資有三大法寶:技術先進、資金豐厚、機制完善。“一旦少數企業能夠控制中國很大的糧食市場,這對中國糧食安全負面影響非常大,他們所掌握的糧源不是政府的。企業追求超額利潤,如果任由它們在市場獲得過高的占有率,將構成安全隱患。”
目前,從小麥、大豆到大米,外資正加緊擠占中國糧食市場。不過,李國翔認為外資企業占有的市場份額還很小,并且主要是高端市場,在短期內尚不會對糧食安全構成實質威脅。
“雖然外資的影響還沒達到失控的程度,但不能不警惕。”在李昌平看來,國家在糧食市場對外資不設防,隨著外資的大量進入收儲和加工環節,遲早會帶來糧價的大幅波動,國家對糧食價格將失去控制。“目前,我國糧食市場還很脆弱,我認為2000億資金就足夠讓糧食市場產生波動,四兩撥千金的杠桿效應會給糧食市場帶來暴漲暴跌的局面。”
擔憂之下,外資在糧油市場延續其只做不說的一貫作法。對于今年的小麥收購戰,益海嘉里拒絕接受記者的采訪;在江西收糧大戰中,他們延續了低調的作風。
產業鏈競爭時代來臨
整體而言,隨著2008年開始的WTO關于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糧食流通領域的過渡期結束,國外糧企巨頭紛紛搶灘中國糧食市場。
益海嘉里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至少40家,另外還參股魯花等多家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工廠、貿易公司及辦事處幾乎覆蓋全國,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業集團之一;而世界在糧食經營方面最負盛名的“四大金剛”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都早早進入了中國市場。它們或通過收購或通過參股國內大型糧油企業,進而獲得中國大豆進口權的80%貨源,由此導致中國全國大型的97家油脂企業中,64家被外資控制。
黑龍江一國有豆企負責人對跨國巨頭的贏利模式進行了專門的研究。這份長達幾萬字的報告稱,國際糧商們經營的領域廣產業鏈長而龐雜——上至貸款、種子化肥銷售,中間到倉儲、物流設施的經營,產品的加工銷售,下到國際糧油貿易,無不涉獵。
以大豆為例,跨國集團在完成壟斷中國壓榨業的產業布局后,不斷向上下游滲透,利用手中低成本大豆,向上打擊種植業、壟斷物流收儲環節,向下擠壓相關產品市場、掌控飼料養殖業。
這名負責人說,外資的優勢在于其打造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賺錢。即使收購虧點,也很容易就通過產業鏈的其他環節補回來。它可以輕松淘汰競爭對手。”這位負責人對大豆油的淪陷有切膚之痛,他認為中國大米稍有不慎便會重蹈大豆的覆轍。
不過,困境中的一些民營企業也對此有了認識。
今年3月份,在江西糧食主產區和大中型糧食加工企業集中的新干縣,海珠米業有限公司聯合其他6家糧食加工企業,成立了一家加工稻谷能力達到30萬噸的大型糧食加工企業集團。海珠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建平告訴記者,這家大型糧食集團也將“一條龍”從事稻谷收購、加工、物流和市場銷售各個環節的經營。
憑借產業鏈條競爭,固然對中國糧食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競爭促進各個環節的夯實,將更切實地穩固國家糧食安全。
是華余國際檢驗的標志 | 是華余國際認證的標志 |
華余國際標準檢驗認證有限公司 電話:010-84828979 北京市朝陽區北苑東路19號院2號樓11層1102 備案號:京ICP備16014636號 |